獼猴骨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獼猴骨 | 中藥圖典 |
獼猴骨 Mí Hóu Gǔ |
|
---|---|
別名 | 猴骨、申骨 |
功效作用 | 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治風(fēng)寒濕痹,四肢麻木,關(guān)節(jié)疼痛。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證類本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心經(jīng)、肝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酸 |
猴骨(《貴州民間方藥集》),申骨(《四川中藥志》)?! ?/p>
目錄 |
來源
為猴科動物獼猴的骨胳?! ?/p>
動物形態(tài)
獼猴(陸璣《詩疏》),又名:狙(《莊子》),沐猴(《史記》),王孫(《柳河?xùn)|集》),期猻(《圣惠方》),馬留(《倦游雜錄》),黃猴。
體長約45~51厘米,尾長約18~20厘米。顏面和兩耳多呈肉色。臀胝明顯,多紅色,雌者色更紅。兩頰有頰囊。四肢粗短,手足均具5指(趾),指端有扁平的指甲。毛色隨地區(qū)、年齡而異,一般為深棕色,背面上半部灰棕,至臀部逐漸變?yōu)樯钭厣<缂扒爸曰?,胸腹部淡灰色?/p>
棲于山林。白晝活動覓食,晚間息于巖壁或樹上。群居性,行動敏捷,善攀緣、跳躍,會泅水。食物主要為野菜、野果及竹筍、昆蟲等,亦盜食玉米、甘蔗等作物。分布西南、華南、長江流域、河南、山西、河北、陜西、青海等地?! ?/p>
采集
全年均可捕捉。殺死后,剝?nèi)テっ?四肢不去皮毛),除去內(nèi)臟,剔除骨上筋肉,將骨胳掛通風(fēng)處晾干?! ?/p>
藥材
商品分肢骨與全身骨二種:
①四肢骨
前肢肱骨長約13厘米,粗約1.3厘米,橈骨、尺骨的大小幾乎相等,長約14厘米,粗0.8~1厘米。后肢股骨長約17厘米,粗約1.5厘米,微彎;腓骨、脛骨長約15厘米,脛骨粗約1.2厘米,腓骨細瘦。前后肢掌部及爪均帶有皮毛,皮呈黃棕色,干枯,毛色與生者相似。骨質(zhì)輕,外表不甚潔白。斷面骨膘不大厚實,亦呈浸白色,骨髓多已干枯。
②全身骨
包括頭骨、脊骨、肋骨、尾骨等。頭骨與人頭骨很相似。脊椎骨粗大,共28節(jié)。肋骨13對,細瘦而彎曲。尾骨漸細小,共15節(jié)。商品常因加工而損失,殘缺不全。以上二種藥材均以無筋肉附著、無霉壞、臭味、蟲蛀者為佳。
產(chǎn)四川、貴州、浙江、湖北等地?! ?/p>
炮制
酥炙或打碎?! ?/p>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平,味酸,無毒。"
歸經(jīng)
《四川中藥志》:"入心、肝二經(jīng)。"
功用主治
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治風(fēng)寒濕痹,四肢麻木,關(guān)節(jié)疼痛。
①《證類本草》:"頭骨,主瘴瘧。"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浸酒,治風(fēng)濕麻木,關(guān)節(jié)疼痛。"
③《浙江中藥手冊》:"強筋骨,通經(jīng)絡(luò)。治跌打損傷。"
④《四川中藥志》:"祛風(fēng)除濕,鎮(zhèn)驚截瘧。治風(fēng)寒濕痹,四肢麻木,小兒驚癇及摩瘧發(fā)熱。"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浸酒或入丸、散。
選方
治瘧疾進退不定:猢猻頭骨一枚(燒灰)。細研為散。空腹以溫酒調(diào)一錢服,臨發(fā)時再服。(《圣惠方》)
|
關(guān)于“獼猴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