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本輸
醫(yī)學電子書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 卷第十一輸穴 >> 本輸 |
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 |
|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見《靈樞》卷一第二《本輸篇》,自“肺出少商”以下,散見于《甲乙經(jīng)》卷三第二十四至三十五等篇,惟意義多同,而編次前后,文法繁簡有異。自“肺合大腸”至“所合者也”,見《甲乙經(jīng)》卷一第三。
黃帝問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jīng)脈之所終始,
手之三陰,始之于胸,終于手指;手之三陽,始于手指,終之于頭。足之三陽,始起于頭,終之于足;足之三陰,始起于足,終之于腹。
平按:“經(jīng)脈”《靈樞》作“經(jīng)絡(luò)”。
絡(luò)脈之所別起,
十五絡(luò)脈,皆從臟腑正經(jīng)別走相入。
平按:“別起”《靈樞》作“別處”。
五輸之所留止,
各從井出,留止于合。
平按:《靈樞》無“止”字。
五臟六腑之所與合,
五臟六經(jīng)為里,六腑六經(jīng)為表,表里合也。
平按:《靈樞》無“五臟”二字。
四時之所出入,
秋冬,陽氣從皮外入至骨髓,陰氣出至皮外;春夏,陰氣從皮外入至骨髓,陽氣出至皮外。
五臟之所流行,
臟腑出于營衛(wèi)二氣,流行于身也。
平按:《靈樞》“臟腑”作“五臟”;“流行”作“溜處”。
闊數(shù)之度,
營衛(wèi)所行闊數(shù)度量。
淺深之狀,
絡(luò)脈為淺,經(jīng)脈為深。
高下所至,愿聞其解。
經(jīng)脈高上于頭,下至于足。此之九義,并請聞之。
岐伯答曰:請言其次。
肺出少商,少商者,手大指內(nèi)側(cè)也,為井;
肺脈從臟而起,出至大指、次指之端;今至大指之端,還入于臟,此依經(jīng)脈順行從手逆數(shù)之法也。井者,古者以泉源出水之處為井也,掘地得水之后,仍以本為名,故曰井也。人之血氣出于四肢,故脈出處以為井也。手足三陰皆以木為井,相生至于水之合也;手足三陽皆以金為井,相生至于土之合也。所謂陰脈出陽,至陰而合;陽脈出陰,至土而合也。
平按:“指”下《靈樞》、《甲乙經(jīng)》有“端”字;“井”下《靈樞》有“木”字。
溜于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
腕前大節(jié)之后,狀若魚形,故曰手魚也。脈出少商,溢入魚際,故為滎也。焉迥反。
注于太泉,太泉者,魚后下陷者之中也,為輸;
輸,送致聚也。《八十一難》曰:五臟輸者,三焦行氣之所留止。故肺氣與三焦氣送致聚于此處,故名為輸也。
平按:“太泉”《靈樞》、《甲乙》作“太淵”,說見前。“下”字,《靈樞》作“一寸”二字;“輸”作“腧”,《甲乙》作“俞”,下同,不再舉。
行于經(jīng)渠,經(jīng)渠者,寸口之中也,動而不居,為經(jīng);
寸口之中,十二經(jīng)脈歷于渠洫,故曰經(jīng)渠。居,停也。太陰之脈動于寸口不息,故曰不居。經(jīng)者,通也,肺氣至此常通,故曰經(jīng)也。
平按:“行于經(jīng)渠”上,《千金》有“過于列缺為源”六字。
入于尺澤,尺澤者,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jīng)也。
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臟之氣,故名為合。解余十輸,皆仿于此。諸輸穴名義,已《明堂》具釋也。
心出中沖,中沖者,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溜于勞宮,勞宮者,掌中中指本節(jié)之內(nèi)間也,為滎;
《明堂》一名星也,掌中動脈也。
平按:“心”《甲乙》作“心主”?!鹅`樞》“井”下有“木”字。
注于大陵,大陵者,掌后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輸;[平按:“為輸”下,《千金》有“過于內(nèi)關(guān)為源”六字?!皟晒侵g方下者也”《甲乙》作“兩筋間陷者中”。]行于間使,間使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jīng);
方下,陷中也。三寸之中者,三寸際也。有虛實之過,則氣使至此;無過不至,故止也。《明堂》此手心主經(jīng)下,有手少陰五輸,此經(jīng)所說心不受邪,故手少陰無輸也。
平按:“道”上,《靈樞》有“之”字。
入于曲澤,曲澤者,肘內(nèi)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心主經(jīng)也。肝出太敦,太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
平按:“屈而得之”《甲乙》作“屈肘得之”?!笆中闹鳌薄鹅`樞》作“手少陰”?!熬毕?,《靈樞》有“木”字。
溜于行間,行間者,大指之間也,為滎;
《明堂》足厥陰脈動應手也。
平按:《靈樞》“大指”上,有“足”字。
注于大沖,大沖者,在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輸;
《明堂》本節(jié)后二寸半陷中也。
平按:《靈樞》“行間”上,無“者”、“在”二字。
行于中封,中封者,在內(nèi)踝前一寸半陷者中也,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jīng);
氣行曰使。宛,不伸也,塞也?!睹魈谩穬?nèi)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也。
平按:《千金》“過于中封為源,行于中郄為經(jīng)?!迸c此不同。
入于曲泉,曲泉者,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經(jīng)也。
《明堂》在膝內(nèi)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也。
脾出隱白,隱白者,足大指之端內(nèi)側(cè)也,為井;溜于太都,大都者,本節(jié)之后下陷者之中也,為滎;注于太白,太白者,核骨之下也,為輸;
核骨在大指本節(jié)之后,然骨之前高骨是也。核,莖革反。
平按:《靈樞》“井”下有“木”字;“太都”作“大都”。“核”,袁刻誤作“腕”,注同。注“核,莖革反”,袁刻無此四字。
行于商邱,商邱者,內(nèi)踝下陷者之中也,為經(jīng);
《明堂》足內(nèi)踝下微前。
平按:“行于商邱”上,《千金》有“過于公孫為源”六字。
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者,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屈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經(jīng)也。
膝下內(nèi)側(cè)輔骨下也。
平按:《靈樞》無“屈”字;“太陰”下,無“經(jīng)”字。
腎出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為井;
《明堂》一名地沖也。
平按:“涌泉”《靈樞》、《甲乙》作“湧泉”。“井”下,《靈樞》有“木”字。
溜于然谷,然谷者,然骨之下也,為滎;
《明堂》一名龍泉,在足內(nèi)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即此大骨為然骨。
注于太溪,太溪者,內(nèi)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之中也,為輸;
《明堂》跟骨上動脈也。
平按:《靈樞》“太溪”作“大溪”;“陷”下,無“者之”二字?!盀檩敗毕拢肚Ы稹酚小斑^于水泉為源”六字。
行于復留,復留者,上踝二寸,動而不休也,為經(jīng);
《明堂》一名昌陽,一名伏白,足少陰脈,動不休也。
平按:“復留”《甲乙》作“復溜”?!磅住鄙?,《靈樞》、《甲乙》有“內(nèi)”字?!岸纭毕?,《甲乙》有“陷者中”三字。
入于陰谷,陰谷者,輔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jīng)也。
《明堂》在膝內(nèi)輔骨之后。按應手,謂按之手下覺異也。
《明堂》在足小指外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也。
平按:《靈樞》“井”下有“金”字。
溜于通谷,通谷者,本節(jié)之前,為滎;
《明堂》通谷者,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前陷中也。
平按:“前”下,《靈樞》有“外側(cè)也”三字。
注于束骨,束骨者,本節(jié)之后也,為輸;
《明堂》在足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中也。
平按:“后”下,《靈樞》有“陷者中”三字。
臍下動氣者,人之生命,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主行三氣,經(jīng)營五臟六腑。故原者,三焦尊稱也,是以五臟六腑皆有原也。肺之原出大泉,心之原出大陵也,肝之原出大沖,脾之原出太白,腎之原出大溪,手少陰經(jīng)原出神門掌后兌骨之端。此皆以輸為原者,以輸是三焦所行之氣留止處也。六腑原者,膽原出邱虛,胃原出沖陽,大腸原出合骨,小腸原出完骨,膀胱原出京骨,三焦原出陽池。六腑者陽也,三焦行于諸陽,故置一輸名原,不應五時也。所以腑有六輸,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平按:“外踝”《靈樞》作“外側(cè)大骨”字?!霸薄肚Ы稹纷鳌霸础保峦?。
行于昆侖,昆侖者,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也,為經(jīng);入于委中,委中者,腘中也,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經(jīng)也。
《明堂》在腘中央約文中動脈也。
平按:“之上”下,《甲乙》有“陷中細脈動應手”七字?!鹅`樞》“腘中也”,“也”作“央”;“太陽”下,無“經(jīng)”字。
膽出于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
《明堂》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平按:“井”下,《靈樞》有“金”字。
溜于俠溪,俠溪者,小指、次指之間也,為滎;
《明堂》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jié)前陷中。
平按:“小指”上,《靈樞》有“足”字。
注于臨泣,臨泣者,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輸;
《明堂》在足小指、次指本節(jié)皮間陷者中,去俠溪一寸半也。
平按:注“皮間”《甲乙》作“后間”。
過于邱墟,邱墟者,外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原;
《明堂》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臨泣三寸也。
平按:“虛”《靈樞》、《甲乙》作“墟”?!跋孪荨鄙希鹅`樞》有“前”字。注“去臨泣三寸”,《甲乙》作“去臨泣一寸”。
行于陽輔,陽輔者,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jīng);
《明堂》無“及”,及即兩處也。
平按:“輔骨”上,《甲乙》有“四寸”二字?!岸恕毕?,《甲乙》有“如前三分,去邱虛七寸”九字。
入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者,外①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足而得之,足少陽經(jīng)也。
《明堂》在膝下外廉也。
平按:《靈樞》“外膝”作“在膝”;“伸”下,無“足”字。
①“外”,蕭本誤。仁和寺本及《靈樞》均作“在”。
胃出于厲兌,厲兌者,足大指之內(nèi),次指之端也,為井;
《明堂》去爪甲角如韭葉也。
平按:“井”下,《靈樞》有“金”字。
溜于內(nèi)庭,內(nèi)庭者,次指外間陷者中也,為滎;
《明堂》足大指、次指外間也。
平按:“外間”下,《靈樞》無“陷者中”三字。
注于陷谷,陷谷者,中指內(nèi)間上行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輸;
《明堂》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jié)皮陷者中,去內(nèi)庭二寸也。
平按:“陷谷者”下,《靈樞》有“上”字。注“皮”字,《甲乙》作“后”。
過于沖陽,沖陽者,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
《明堂》一名會原,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也。
平按:“跗”《甲乙》作“趺”。
行于解溪,解溪者,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jīng);
《明堂》沖陽后一寸半腕上也。
入于下陵,下陵者,膝下三寸,胻外三里也,為合;復下三寸,為巨虛上廉也,復下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于此,足陽明經(jīng)也。
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為一里也。三里以下,三寸下上下處,上際為上廉,下際為下廉。以在胻骨外側(cè),故名為廉。足陽明脈行此虛中,大腸之氣在上廉中與陽明合,小腸之氣在下廉中與陽明合,故曰大腸屬上,小腸屬下也。
平按:《靈樞》“胻”下有“骨”字;上“復下”二字下,有“三里”二字;下“復下”二字下,有“上廉”二字;“皆屬于此”作“皆屬于胃”。
三焦者,上合于手少陽,出于關(guān)沖,關(guān)沖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溜于液門,液門者,小指之間也,為滎;注于中渚,中渚者,本節(jié)之后也,為輸;過于陽池,陽池者,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
陽池,《明堂》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也。
平按:《靈樞》“井”下有“金”字;“掖”作“液”,《甲乙》作“腋”?!爸g”上,《靈樞》有“次指”二字;“之后”下,有“陷中者”三字。
行于支溝,支溝者,腕上三寸兩骨間陷者中也,為經(jīng);入于天井,天井者,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為合,屈肘而得之。
《明堂》在肘外大骨之后,肘后一寸兩筋間陷中也。
平按:《靈樞》“腕上”作“上腕”;“而得之”作“乃得之”。
三焦下輸,在于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陽,此太陽之絡(luò)也。手少陽經(jīng)也。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三焦氣上下皆通,故上輸在背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下輸在此太陽之間②出腘外廉足太陽絡(luò)。三焦下行氣聚之處,故曰下輸也。
平按:《靈樞》“足太陽”作“足大指”。
②“之間”,人衛(wèi)本注曰:據(jù)經(jīng)文,此前疑脫“少陽”二字。
足三焦者,太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而別入貫腨腸,出于委陽,并太陽之正,入絡(luò)膀胱下焦,
腨,遄免反,腓腸也。腎間動氣,足太陽將原氣,別使三焦氣,出足外側(cè)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為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委陽,并太陽之正,入腹絡(luò)膀胱,下焦即膀
胱也。原氣太陽絡(luò)于膀胱,節(jié)約膀胱,使溲便調(diào)也。以此三焦原氣行足,故名足三焦也。
平按:《靈樞》“三焦”上無“足”字;“太陽之所將”作“少陽、太陰之所將”,注云:“一本作太陽?!?/p>
盛則閉□,虛則遺溺,遺溺則補,閉□則瀉。小腸上合于手太陽,出于少澤,少澤者,小指之端也,為井;
《明堂》一名少吉,去爪甲下一分陷中。
平按:《靈樞》“盛”作“實”;“小腸”上有“手太陽”三字;“井”下有“金”字。
溜于前谷,前谷者,手小指本節(jié)之前陷者中也,為滎;
《明堂》在手小指外側(cè)中也。
平按:“小指”《靈樞》作“外廉”。
注于后溪,后溪者,本節(jié)之后也,為輸;
《明堂》在手小指外側(cè)本節(jié)后陷中也。
平按:“本節(jié)”上,《靈樞》有“在手外側(cè)”四字。
過于完骨,完骨者,在手外側(cè)腕骨之前也,為原;
《明堂》在手外側(cè)腕前起骨下陷中。即此起骨為腕骨,此經(jīng)名完骨。胡端反。
平按:“完骨”《靈樞》、《甲乙》作“腕骨”。
行于陽谷,陽谷者,在兌骨之下陷者中也,為經(jīng);
《明堂》在手外側(cè)腕中兌骨之下也。
平按:“兌”《靈樞》作“銳”。
入于小海,小海者,在肘內(nèi)大骨之外,去肘端半寸陷者之中也,伸臂而得之,為合,手太陽經(jīng)也。
《明堂》屈肘乃得之。
平按:《靈樞》“端”上無“肘”字。
大腸上合于手陽明,出于商陽,商陽者,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
《明堂》一名而明,一名絕陽,大指、次指內(nèi)側(cè),去爪甲角如韭葉也。
平按:《靈樞》“井”下有“金”字。
溜于二間,二間在本節(jié)之前,為滎;
《明堂》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jié)前內(nèi)側(cè)陷中也。
平按:“為滎”上,《靈樞》作“溜于本節(jié)之前二間”八字。
注于三間,三間在本節(jié)之后,為輸;
《明堂》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jié)后內(nèi)側(cè)陷中也。
平按:此節(jié)《靈樞》作“注于本節(jié)之后,三間為輸”。
過于合谷,合谷者,在大指之間也,為原;
《明堂》一名虎口,在大指歧骨間也。
平按:“大指”下,《靈樞》有“歧骨”二字。
行于陽溪,陽溪者,在兩筋之間陷者中,為經(jīng);
《明堂》一名中槐,在腕中上側(cè)兩筋間也。
平按:“兩筋之間”《甲乙》作“腕中上側(cè)兩傍間”七字。注“中槐”《甲乙》作“中魁”。
入于曲池,曲池者,在肘外輔曲骨之中也,屈肘而得之,為合,手陽明經(jīng)也。是謂五臟六腑之輸,五五二十五輸,六六三十六輸。
心不受邪,手少陰無輸,故五臟各輸有二十五輸。依《明堂》手少陰有五輸,總有三十輸。六腑有原輸,故有三十六輸。皆是臟腑之氣,送致聚于此穴,故名為輸也。
平按:《靈樞》無“曲池者”三字;“輔曲骨之中”作“輔骨陷者中”,《甲乙》作“輔骨肘骨之中”?!扒狻薄鹅`樞》作“屈臂”。
六腑皆出足三陽,上合于手者也。
六腑足陽明脈上合手陽明,足太陽上合手太陽,足少陽上合手少陽也。
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次任脈之側(cè)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二];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二];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二];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二];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二];次脈項中央之脈督脈,名曰風府[二]。掖內(nèi)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掖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此言脈在胸項頸掖之下次,以任脈在陰,居于前中,督脈在陽,處于后中,任之左右,六陽為次,兩側(cè)掖下,二陰所行,此之十輸,脈之要者也。
平按:《靈樞》“天突”下有“一”字。自此以下,凡次字上,有二、三、四、五、六、七等字,本書原鈔均有小字旁注于左?!绊椫醒搿薄鹅`樞》作“頸中央”?!帮L府”下原本仍有小“二”字,《靈樞》無?!耙础薄鹅`樞》作“掖”。注“胸項”,袁刻作“胸頂”。
刺上關(guān)者,呿不能欠;
上關(guān)開口有空,刺之有傷,不得開口,故不能欠也。呿,邱庶反,張口也。
刺下關(guān)者,欠不能呿。
下關(guān)合口有空,刺之有傷,不得合口,故不能呿也。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
犢鼻在膝臏下骭上俠解大筋中,刺之傷筋,筋病,,屈不能伸也?!睹魈谩窡o禁也。
刺內(nèi)關(guān)者,伸不能屈。
內(nèi)關(guān)在掌后去腕二寸,別走手少陽,手心主絡(luò),《明堂》無禁,刺之傷骨,骨傷,,伸不能屈也。
平按:“內(nèi)關(guān)”《靈樞》作“兩關(guān)”?!罢摺弊?,袁刻誤作“音”。
手陽明次在其外,不至曲頰一寸。
手陽明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不至曲頰,故去曲頰一寸是也。
平按:“手陽明”上,《靈樞》有“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腧在膺中”十四字?!捌渫狻薄鹅`樞》作“其腧外”。
手太陽當曲頰。
手太陽循頸上頰。頰,曲頰也,近牙車是也。
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后;
足少陽支從耳后出走耳前,至目兌眥后,故在耳下曲頰后是。
手少陽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
手少陽上項俠耳后,故直上出耳上角;完骨在耳后,故上加完骨上是也。
足太陽俠項大筋之中發(fā)際。
兩大筋中發(fā)際,此太陽輸也。
陰尺動脈在五里,五輸之禁。
陽為寸,故陰為尺。陰尺之中,五臟動脈在肘上五里輸大脈之上?!睹魈谩吩疲何謇镌谥馍先纾株柮?a href="/w/%E8%84%89%E6%B0%94" title="脈氣">脈氣所發(fā),行向里大脈中央,禁不可刺,灸十壯,左取右,右取左。大脈,五臟大脈氣輸也。故禁刺不禁灸也。
肺合大腸,大腸,傳道之腑也;
傳導糟粕令下也。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也;
胃化糟粕,小腸受而盛也。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腑也;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也;
受五谷之味也。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腑也。
膀胱盛尿,故曰津液之腑也。
平按:“腑”上,《靈樞》有“之”字。
少陰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矣。
足少陰脈貫肝入肺中,故曰上連也。腎受肺氣,腎便有二,將為兩臟?!栋耸浑y》曰:五臟亦有六者,謂腎有兩臟也。
平按:《靈樞》“少陰”作“少陽”;“兩臟”下,無“矣”字。
三焦,中瀆之腑也,水道出,屬膀胱,是孤之腑也。
中,謂臟腑中也。下焦如瀆,從上焦下氣,津液入于下焦,下焦津液流入膀胱之中,無臟為合,故曰孤腑也。
平按:《靈樞》“出”下有“焉”字。
此六腑之所與合者也。
腑,之①聚也。五谷清濁氣味皆聚于中,故六皆名腑。孤腑內(nèi)與六腑氣通,故曰合也。
①“之”,人衛(wèi)本注曰:之,疑衍。
春取絡(luò)脈諸滎大經(jīng)分肉之間,甚者深取,間者淺取之;
春時陽氣,始生微弱,未能深至經(jīng)中,故取絡(luò)脈及取諸滎,并大筋分肉之間也。
陽氣始長,熱薰腠理,內(nèi)至于經(jīng),然猶脈疲氣弱,故取諸輸孫絡(luò)之分、腠理肌肉皮膚之上也。
平按:注“然猶”,“猶”字袁刻誤作“后”。
秋取諸合,余如春法;
陰氣始殺,猶未能盛,故取于輸及以合也。春時陰氣衰少為弱,陽氣初生為微,秋時陽氣衰少為弱,陰氣始生為微,病間故如春法,取絡(luò)滎大經(jīng)分間,亦隨病間甚,淺深為度也。
平按:注“故如春法”上,原本有“病間”二字,疑衍。
冬取諸井、諸輸之分,欲深而留之。
冬時足少陰氣急緊,足太陽伏沉,故取諸井以下陰氣,取滎以實陽氣,皆深為之者也。
此四時序,
依于四時行療次序。
氣之所處,
隨于四時人氣在處也。
病之所舍,
隨于四時邪之居所也。
平按:“居所”,袁刻作“所居”。
臟之所宜也。
療五臟病,依四時所宜也。
轉(zhuǎn)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人立,筋病痛聚,故立燔針刺之。
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
手足痿厥,開張即得其輸,然后刺之。
卷第十一輸穴 | 變輸 |
關(guān)于“太素/本輸”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