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級
A+醫(yī)學百科 >> 震級 |
震級是指地震的大??;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中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在實際測量中,震級則是根據地震儀對地震波所作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愈大,震級的數字也愈大,震級每差一級,通過地震被釋放的能量約差32倍。由于其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因此現在多用矩震級來表示。
目錄 |
定義
earthquake magnitude
震級:是指地震大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愈大,震級數字也愈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震級為9.5級.
它是根據地震波記錄測定的一個沒有量綱的數值,用來在一定范圍內表示各個地震的相對大?。◤姸龋U鸺壟c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強弱,只同震源發(fā)出的地震波能量有關;烈度則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個地點所造成的影響的程度,與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質構造以及土壤性質等許多因素有關?! ?/p>
發(fā)展歷史
里氏地震規(guī)模最早是在1935年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騰堡(Beno Gutenberg)共同制定的。
此標度原先僅是為了研究美國加州地區(qū)發(fā)生的地震而設計的,并用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Wood-Anderson torsion seismometer)測量。里克特設計此標度的目的是區(qū)分當時加州地區(qū)發(fā)生的大量小規(guī)模地震和少量大規(guī)模地震,而靈感則來自天文學中表示天體亮度的星等。
為了使結果不為負數,里克特定義在距離震中100千米處之觀測點地震儀記錄到的最大水平位移為1微米(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最大精度)的地震作為0級地震。按照這個定義,如果距震中100千米處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測得的地震波振幅為1毫米(103微米)的話,則震級為里氏3級。里氏地震規(guī)模并沒有規(guī)定上限或下限?,F代精密的地震儀經常記錄到規(guī)模為負數的地震。
由于當初設計里氏地震規(guī)模時所使用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儀的限制,近震規(guī)模 ML 若大于約6.8或觀測點距離震中超過約600千米便不適用。后來研究人員提議了一些改進,其中面波震級(MS)和體波震級(Mb)最為常用。
最初的原始震級標度只適用于近震和地方震。1945年B.谷登堡把震級的應用推廣到遠震和深源地震,奠定了震級體系的基礎,利用寬頻帶地震儀記錄遠震傳來的面波,根據面波的振幅和周期來計算震級?! ?/p>
震級強弱
根據地震波記錄測定的一個沒有量綱的數值,用來在一定范圍內表示各個地震的相對大小(強度)。震級與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級代表地震本身的強弱,只同震源發(fā)出的地震波能量有關;烈度則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個地點所造成的影響的程度,與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質構造以及土壤性質等許多因素有關。
地球上的地震有強有弱。用來衡量地震強度大小的尺子有兩把,一把叫地震震級;另一把叫地震烈度。舉個例子來說,地震震級好象不同瓦數的日光燈,瓦數越高能量越大,震級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對同一盞日光燈來說,距離日光燈的遠近不同,各處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樣。
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它是根據地震時 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的,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震級越高,釋放的能量也越多。中國使用的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叫“里氏震級”?! ?/p>
測定方法
中國的面波震級計算公式為:
地震震級 M ,用地震面波質點運動最大值 (A/T)max 測定。計算公式為:
M=lg(A/T)max+ σ ( Δ )
式中: A 地震面波最大地動位移,取兩水平分向地動位移的矢量和,μ m ;
T 相應周期, S ;
Δ震中距, ( 度 ) 。
測量最大地動位移的兩水平分量時,要取同一時刻或周期相差在1/8周之內的震動。若兩分量周期不一致時,則取加權和:
T=(T N ×A N +T E× A E )/(A N +A E )
式中: A N 南北分量地動位移,μ m;
A E 東西分量地動位移,μ m;
T N A N 的相應周期, S ;
T E A E 的相應周期, S ;
量規(guī)函數σ ( Δ ) 為:
σ ( Δ )=1.66lg Δ +3.5
不能使用與表一中給出的值相差很大的周期來測定地震震級 M 。地震震級 M 應根據多臺的平均值確定。
式中A為兩水平分向地動位移的矢量合成振幅,以微米為單位;T為相應的周期,以秒為單位;σ(Δ°)為面波震級起算函數,只與震中距Δ°(測點與震中間的大圓弧度數)有關;Cs為臺站校正值。
面波震級標度Ms比較適用于從遠處(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測定淺源大地震的震級,而且各國地震機構的面波震級測定結果也比較一致,因此世界各國在公布1931年疆8級地震和交換有關震級的信息資料時 ,一般都使用面波震級。即通常所說的里氏震級。另外,為解決巨大地震的面波震級飽和問題,有人提出用震源物理中的地震矩概念推導出一種新的震級標度——矩震級MW。智利大地震的面波震級 Ms=8.5,但矩震級MW=9.5,成為人類已知的最大地震。矩震級已在地震觀測中開始試用,但其方法還在進一步研究和完善。它可作為面波震級的有益補充,但不能完全取代面波震級。
分類
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分類情況:
弱 震:震級小于3 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于或大于3級、小于或等于⒋5級的地震;
中 強 震:震級大于⒋5級,小于6級的地震;
強 震:震級等于或大于6 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于或等于8 級的又稱為巨大地震。
目前國際上使用的地震震級——里克特級數,是由美國地震學家里克特所制定,它的范圍在 1 — 10 級之間。它直接同震源中心釋放的能量(熱能和動能)大小有關,震源放出的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 ?/p>
震級與能量
假定第1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為1,第2級應為31.62,第3級應為1000,依此類推,第7級為10億,第8級為316.2億,第9級則為10000億。由于里氏地震規(guī)模是常用對數,因此在估算能量的時候,里氏震級每增加一,釋放的能量大約增加32倍。
下表列出的是不同級別的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于的TNT當量:
里氏震級 | 大致相應的TNT當量 | 實例 |
0.5 | 6kg | 手榴彈爆炸 |
1.0 | 30kg | 建筑爆破 |
1.5 | 180kg | 二戰(zhàn)期間常規(guī)炸彈 |
2.0 | 1噸 | 二戰(zhàn)期間常規(guī)炸彈 |
2.5 | 6噸 | 二戰(zhàn)期間的"Cookie" 巨型炸彈 |
3.0 | 30噸 | 2003年大型燃料空氣炸彈(MOAB) |
3.5 | 180噸 | 1986年前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事故 |
4.0 | 1千噸 | 小型原子彈 |
4.5 | 0.6萬噸 | 常見的龍卷風 |
5.0 | 3.3萬噸 | 美國在二戰(zhàn)結束前在日本廣島、長崎投放的原子彈(投放后日本無條件投降) |
5.5 | 20萬噸 | 1992年國內華達州Little Skull Mtn.地震 |
6.0 | 100萬噸 | 1994年國內華達州Double Spring Flat地震 |
6.5 | 600萬噸 | 1994年Northridge地震 |
7.0 | 3400萬噸 | 目前最大型的原子彈 (注:前蘇聯(lián)曾試爆5000萬噸級別的氫彈) |
7.5 | 1.9億噸 | 1992年國加利福尼亞Landers地震 |
8.0 | 11億噸 | 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7.8級)、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8.0級-2008年5月18日修訂) |
8.5 | 62億噸 | 1964年國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耶穌受難日地震 |
9.0 | 350億噸 |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地震發(fā)生后引發(fā)了海嘯,即2004年南亞大海嘯) |
10.0 | 1兆噸(1萬億噸) | 約相當于一個直徑約為100千米的石質隕石以秒速25千米撞擊地球時所產生的地震。 |
缺點及改進
里氏地震規(guī)模的主要缺陷在于它與震源的物理特性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并且由于“地震強度頻譜的比例定律”(The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Spectra)的限制,在8.3-8.5左右會產生飽和效應,使得一些強度明顯不同的地震在用傳統(tǒng)方法計算后得出里氏地震規(guī)模(如(MS)數值卻一樣。到了21世紀初,地震學者普遍認為這些傳統(tǒng)的地震規(guī)模表示方法已經過時,轉而采用一種物理含義更為豐富,更能直接反應地震過程物理實質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級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地震矩規(guī)模是由同屬加州理工學院的金森博雄(Hiroo Kanamori)教授于1977年提出的。該標度能更好的描述地震的物理特性,如地層錯動的大小和地震的能量等。
關于“震級”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