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
A+醫(yī)學百科 >> 馬禮遜 |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年1月5日-1834年8月1日),英格蘭出生的蘇格蘭傳教士。1807年受倫敦傳道會派遣,到達中國廣州,在英國東印度公司任職25年。曾將《圣經(jīng)》譯成中文,又編著《華英字典》。
目錄 |
生平
1804年已修讀神學兩年的馬禮遜年22歲,加入英國海外傳教組織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簡稱倫敦會),并被派往中國傳教。他在書上寫到:“求上帝將我置于困難最多和從人類眼光中看來最難成功之布道區(qū)域中”。這一申請被接受后,倫敦會還聘請旅居英國的中國人楊三德教授馬禮遜中文。他又學習一些天文及醫(yī)學知識,期望與利瑪竇采取一樣方式,以傳授西方科技的人材進入中國。因為他深知當時清朝并沒有開放,不具有傳教的自由。為了進入中國要有其他的切入點,而醫(yī)學和天文是當時西方較先進的方向,因此他希望接著這個做為交流的媒介以順利進入中國。
1807年時馬禮遜自英國啟程來到中國,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倫敦至廣州航線。公司為免運載傳教士而得罪禁教的清政府而拒載馬禮遜。他只好先到紐約再轉往廣州。在紐約那邊換船并且申請手續(xù)。在辦手續(xù)的時候,紐約船塢公司職員知曉其將前往中國,便以輕視的口吻對他說“馬禮遜,你以為靠你一個人,就可以改變中國過去5000年來對于偶像的崇拜嗎”,那時馬禮遜回答一句有名的話:“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他以這樣的信念與信心抵達中國。他于1807年5月12日離開紐約,乘坐三叉戟號商船,9月4日抵達澳門。
1807年9月7日,馬禮遜進入廣州,因為不能夠合法地進入中國內(nèi)地,所以滯留在廣州的十三洋行,在美國駐廣州領事館一位領事的庇護下隱居。1年間隱居在廣州和澳門苦學中文。1809年他與英軍醫(yī)官莫敦的女兒結婚,同年被東印度公司聘為高級譯員。從此馬禮遜有了一個公開的身份,往來于廣州與澳門。馬禮遜秘密學習中文,以了解中國文化的情形,以預備向中國人傳播福音。開始時遇到許多艱難,但后來他的中文學得相當好。
工作方式 – 廣傳福音的預備
1812年馬禮遜就開始編《中文文法》(又名《中文法程》)。因為他深知無法自由傳道,但是如果西方傳教士要來中國一定要學好中文。
在秘密刊印傳教書籍時,馬禮遜結識了一批為其服務的刻印工人,1814年9月9日時,廣東省香山縣人蔡科(二十世紀一份不太可靠的文獻指其名為蔡高,有誤)信主耶穌并接受馬禮遜的施洗,他是第一位中國更正教的信徒[1]。
1818年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英華書院,兼活字版印刷所。
1823年12月更正教信徒梁發(fā)被馬禮遜按立為中國第一個更正教的牧師[2]。他協(xié)助馬禮遜做印刷工作。梁發(fā)在1832年用中文寫了一本《勸世良言》,于鄉(xiāng)試時派發(fā)給赴考生員。這本《勸世良言》就是日后太平天國開國者洪秀全的思想根據(jù)。
1823年馬禮遜出版了一部重要的漢英對照字典:《華英字典》。當時大部分的歐洲人都懂英文,因此懂英文的傳教士就可以根據(jù)這部字典來學習中文或從事翻譯工作。所以《華英字典》和基要真理的小冊,是馬禮遜的重要貢獻。在這項奠基性的工作中他得到梁發(fā)和其他一兩位中國助手的幫助。
翻譯圣經(jīng)
1810年他來中國才三年,就已開始翻譯《使徒行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馬禮遜在1813年將《新約》(《耶穌基利士督我主救者新遺詔書》)全部翻譯完畢,并在廣州秘密出版。
1819年與另一位倫敦會傳教士米憐一同完成《舊約》的翻譯工作,在馬六甲出版。
到1823年,新舊約圣經(jīng)合并出版,名為《神天圣書》(在幾年前慶祝馬禮遜來華的活動中,香港曾出版其影印版)。馬禮遜所翻譯的中文圣經(jīng)是在中國本土出版的第一本中文圣經(jīng)(比在海外出版的馬士曼譯本稍晚一些),在此之后還有裨治文翻譯的中文圣經(jīng)(1863年)及其他文理譯本。馬禮遜的譯本在時間上很早,翻譯嚴謹、貼切,所以他這部中文圣經(jīng)對后來的譯本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
出版雜志
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中文民間報紙:《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這本雜志介紹西方科學、律法和一些新知識,也講述教義和圣經(jīng)。他介紹一些新資料,讓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有些了解,同時也對圣經(jīng)的教義有些了解。
在馬六甲英華書院附設了一個活字版鉛字印刷的印刷廠。這是戴德生的岳父倫敦會傳教士臺約爾(Samuel Dyer)創(chuàng)建的活字版的華文鉛字,可以大量印刷圣經(jīng)和傳教雜志。
辦學堂
1818年馬禮遜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英華書院,教育華人青年及兒童,及栽培后進的來華傳教士,是華人的第一所洋學堂。1843年,英華書院遷至香港,造就許多香港的基督教人才。
1828年,梁發(fā)跟古天青在廣東的高明縣也設了第一所基督徒的私塾,也就是給小孩子讀書的學校。這是初期的新式學堂,除了教文學、文化外,也教圣經(jīng),介紹西方的科學、地理知識以及英文。
相關書籍
- 《馬禮遜回憶錄》 馬禮遜夫人編 (中譯本:顧長聲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 蘇精?!吨袊?,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年。
參考文獻
參考來源
關于“馬禮遜”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