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鳳尾蕨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三叉鳳尾蕨 | 中藥圖典 |
三叉鳳尾蕨 Sān Chā Fènɡ Wěi Jué |
|
---|---|
別名 | 老瀉風、鳳尾草 |
功效作用 | 清熱止痢;定驚;止血。主痢疾;小兒驚風;外傷出血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Wallich's Brake |
始載于 | 《新華本草綱要》 |
毒性 | |
歸經 | 肝經、大腸經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澀 |
【藥名】三叉鳳尾蕨
【別名】老瀉風、鳳尾草
【漢語拼音】san cha feng wei jue
【英文名】all-grass of Wallich's Brak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is wallichiana Agardh
【考證】始載于《新華本草綱要》。
【科屬分類】鳳尾蕨科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2000m的林下溝谷或林緣。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臺灣、廣東、廣西等地。
【動植物形態(tài)】陸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2m。根莖長,橫走,先端有卵狀披針形鱗片。葉紙質,近生,一型;葉柄長60-120cm,紅褐色,粗大如指,腹面扁平,有淺縱溝;先端三叉狀,中間1枚最大,有1個二回羽裂的羽片,兩側再分叉各具1個二回羽裂的裂片;中間羽片橢圓形,長55-70cm,寬22-30cm,先端尾狀,單數(shù)二回羽狀分裂;羽片約20對,互生或近對生,線狀披針形,先端尖或呈尾狀,羽狀深裂,長14-16cm,寬2.5-3cm;裂片20-25對,鐮形,邊緣不育處有小鈍齒,背面黃棕色節(jié)狀短毛;葉脈羽狀,側脈二叉狀,沿小羽軸兩側形成1行狹長網眼。孢子囊群線形,沿裂片近中部的葉緣分布;囊群蓋同形,全緣,膜質,黃棕色。
【性味】微苦;澀;涼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出處】《中華本草》
|
出自A+醫(yī)學百科 “三叉鳳尾蕨”條目 http://www.31365zzz.com/w/%E4%B8%89%E5%8F%89%E5%87%A4%E5%B0%BE%E8%95%A8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三叉鳳尾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