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免费欧美精品,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国产中文在线观看

恒山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目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丸

【處方】 恒山 知母 甘草 大黃各18克 麻黃24克

【制法】 上藥五味,研為細末,煉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截瘧。治溫瘧寒熱往來,脈浮大者。

【用法用量】 每服5丸,每日二次,食前服。未見效者,可適當增加用量。

【摘錄】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

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九:恒山丸

【處方】 恒山1兩(銼),桃仁60枚(湯浸,去皮尖雙仁,別搗為膏),豉1合(炒干)。

【制法】 上為末,以雞子白生用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山瘴瘧。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以桃符湯送下,欲發(fā)時又服30丸。

【摘錄】 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九

《千金》卷十:恒山丸

【處方】 恒山3兩,甘草半兩,知母1兩,鱉甲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脾熱為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傷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出。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外臺》引作“常山丸”。

【注意】 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人莧等。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五臟之瘧,皆在于經。其主治之用,總以恒山、蜀漆為破的之金鞞;其熱在于肝,令人顏色蒼蒼,又須烏梅、鱉甲引以收耗散之陰;熱在于脾,令人腹痛腸鳴,又須甘草為引以滋燥竭之土。

【摘錄】 《千金》卷十

《圣惠》卷八十四:恒山丸

【處方】 恒山1兩(末),白蠟半兩,雞子1枚。

【制法】 上敲雞子,去黃用清,與恒山末拌勻;于瓷碗中熔蠟,都拌和,以綿幕碗口,坐甑中蒸3遍,取出為丸,如麻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瘧疾。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當吐即愈。

【摘錄】 《圣惠》卷八十四

《千金》卷十一:恒山丸

【處方】 恒山1兩半,蜀漆1兩半,白薇1兩半,桂心1兩半,鮀甲1兩半,白術1兩半,附子1兩半,鱉甲1兩半,(庶蟲)蟲1兩半,貝齒1兩半,蜚虻6銖。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脅下邪氣積聚,往來寒熱如溫瘧。

【用法用量】 每服5丸,以米汁送服,1日3次。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此沉寒固結,雖用恒山、蜀漆、二甲、(庶蟲)、虻、貝齒削堅破瘀之劑,不得附、桂辛溫,無以動之;白薇功專開泄(日玉)氣,力除寒熱洗洗,發(fā)作有時;白術生能逐濕散血,并助諸藥破積之力也。

【摘錄】 《千金》卷十一

《圣惠》卷五十二:恒山丸

【別名】 常山丸

【處方】 恒山1兩(銼),甘草半兩(炎微赤,銼),知母1兩,豉1合,鱉甲1兩(涂醋炙令黃,去裙襕),麝香1分(細研)。

【制法】 上為末,入麝香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熱氣內傷不泄所致脾瘧,腸中熱痛,外寒,腸中鳴,轉汗出。

【用法用量】 常山丸(《普濟方》卷一九八引《經效濟世方》)。

【摘錄】 《圣惠》卷五十二

《圣惠》卷五十二:恒山丸

【處方】 恒山半兩,野貍頭骨1分,虎頭骨1分,猢猻頭骨1分,天靈蓋1分,綠豆(末)3分,臭黃1分(細研),安息香2分,朱砂1分(細研),雌黃1分(細研),砒霜3分,乳香1分,阿魏1分,白芥子2分。

【制法】 上藥并生為末,用軟飯和搗三二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寒瘧,陽虛陰盛,內外俱寒,四肢顫掉。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幼幼新書》引作“常山丸”。

【注意】 有娠婦人及小兒不得服。忌食熱物。

【摘錄】 《圣惠》卷五十二

《圣惠》卷五十二:恒山丸

【處方】 恒山1兩半,白蜜1合,雞子白2枚。

【制法】 上件藥相和于銚子內,以慢火熬令可丸,即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一切瘧。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腹以粥飲送下,晚食前再服,過時不發(fā),任自吃食。

【摘錄】 《圣惠》卷五十二

《圣惠》卷八十四:恒山丸

【處方】 恒山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麝香半兩(錢)(細研)。

【制法】 上為末,研入麝香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小兒瘧疾,發(fā)時壯熱憎寒,面色青黃,飲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臨發(fā)前以暖水送下2丸,3歲以下即服1丸。

【摘錄】 《圣惠》卷八十四

《千金》卷十:恒山丸

【別名】 祛邪丸、麻黃丸

【處方】 恒山18銖,知母18銖,甘草18銖,大黃18銖,麻黃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痎瘧;癉瘧。

【用法用量】 祛邪丸(《活人書》卷十七)、麻黃丸(《圣濟總錄》卷三十四)。

【摘錄】 《千金》卷十

醫(yī)心方》卷十四引《深師方》:恒山丸

【處方】 大黃1兩(一方2兩),附子1兩(炮),恒山3兩,龍骨1兩。

【制法】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與作用】 諸瘧。

【用法用量】 平旦服7丸,未發(fā)中間復服7丸,臨發(fā)服7丸。若不斷,至后日復發(fā),更服如此法。

【摘錄】 《醫(yī)心方》卷十四引《深師方》

中藥方專題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按功效分類的常用方劑

解表劑、清熱劑、瀉下劑、祛風濕劑祛濕利水劑、溫里劑、理氣劑、消導劑、驅蟲劑、止血劑、活血劑化痰止咳平喘劑、安神劑、熄風劑、開竅劑補益劑、固澀劑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附:中藥材大全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相關頁面

本草圖書


中藥相關電子書

關于“恒山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