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葉三七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羽葉三七 | 中藥圖典 |
羽葉三七 Yǔ Yè Sān Qī |
|
---|---|
別名 | 竹根三七、扭子七、黃連三七、花葉三七、紐子三七、復(fù)羽裂參、羽葉竹節(jié)參、花葉扭子七、土三七、疙瘩七 |
功效作用 | 止血,散瘀。治吐血,衄血,跌打損傷,勞傷腰痛。 |
英文名 | rhizome of Bipinnatifid Ginseng |
始載于 | 《中國藥植志》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溫 |
藥味 | 甘、苦 |
羽葉三七
【來源】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羽葉三七Panax bipinnatifidus Seem.,以根狀莖入藥。秋末采挖,洗凈曬干備用。
【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溫。
【植物形態(tài)】羽葉三七多年生直立草本,高達(dá)70厘米。根莖細(xì)長橫臥;莖圓柱狀,表面有較深的縱條紋,疏生刺毛,下部近于光滑。掌狀復(fù)葉3~5枚。輪生莖端;葉柄扁壓狀,長5~13厘米,上面呈縱淺槽,兩側(cè)及背面疏生刺毛;小葉5~7片,小葉柄亦有刺毛;小葉片呈羽狀分裂,長3~8厘米,寬1~3厘米,兩端裂片較中部者為小,頂端裂片先端漸尖,裂片邊緣有鋸齒,葉片薄,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上面葉脈上及齒尖均有刺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花柄遠(yuǎn)較葉柄為長,表面近于光滑無毛,有縱條紋;花柄絲狀;花兩性,或單性與兩性共存;花萼鐘狀,先端5裂;花瓣5枚,卵狀三角形;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絲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基部合生。核果漿果狀。 花期7月。野生于山坡森林下。
分布云南、四川、甘肅、陜西等地。
【功能主治】滋補(bǔ)強(qiáng)壯,散瘀止痛,止血。用于病后虛弱,肺結(jié)核咯血,衄血,閉經(jīng),產(chǎn)后血瘀腹痛,寒濕痹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各家論述】
1.《中國藥植志》:有療傷止血之效,可作三七代用品。
2.《中藥志》:治療跌打損傷,或作補(bǔ)藥。
3.治鼻衄,吐血,小兒驚風(fēng),骨蒸虛勞,勞傷腰痛。(陜西)
|
出自A+醫(yī)學(xué)百科 “羽葉三七”條目 http://www.31365zzz.com/w/%E7%BE%BD%E5%8F%B6%E4%B8%89%E4%B8%83 轉(zhuǎn)載請(qǐng)保留此鏈接
關(guān)于“羽葉三七”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