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
A+醫(yī)學百科 >> 股骨干骨折 |
【概述】
股骨是人體中最長的管狀骨。股骨干包括粗隆下2~5cm至股骨髁上2~5cm的骨干。股骨干為三組肌肉所包圍,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經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經支配;內收肌群最小,由閉孔神經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發(fā)達,骨折后多有錯位及重疊。股骨干周圍的外展肌群,與其它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著在大粗隆上,由于內收肌的作用,骨折遠端常有向內收移位的傾向,已對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傾向,這種移位和成角傾向,在骨折治療中應注意糾正和防止。股骨下1/3骨折時,由于血管位于股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遠斷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傷該處的腘動、靜脈。
【診斷】
明顯外傷史,患肢疼痛,活動受限。Х線片可確定骨折部位及移位情況。
【治療措施】
(一)懸吊皮牽引法
適用于3~4歲以下患兒,將患兒的兩下肢用皮膚牽引,兩腿同時垂直向上懸吊,其重量以患兒臀部稍稍離床為度。牽引3~4周后,根據X線片顯示骨愈合情況,去掉牽引。
(二)骨牽引
適用于各類型骨折的治療,對股骨上1/3及中1/3骨折,可選用脛骨結節(jié)牽引;下1/3骨折,可選脛骨結節(jié)或股骨髁上牽引。
對于斜行、螺旋、粉碎、蝶形骨折,于牽引中自行復位,橫行骨折的復位需待骨折重疊完全被牽開后才能復位。
(三)切開復位、內固定
適應證:a.股骨干上、中1/3橫行及短斜面,蝶形骨折或陳舊性粉碎骨折;b.股骨多段骨折;c.股骨中上、上1/3陳舊性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d.股骨上中1/3骨折,并發(fā)大腿神經、血管損傷,需修復者;e.多發(fā)性骨折(包括股骨骨折)或多發(fā)傷。
1.加壓鋼板內固定
適應證:股骨上、中下1/3橫行骨折,短斜行骨折。AO方法自60年代起逐漸普及,可分為加壓器鋼板和自身加壓鋼板兩種。手術在側臥位進行,大腿外側切口,在外側肌間隔前顯露股骨干外側面,推開骨膜后,鋼板置于股骨干外側。
2.帶鎖髓內針內固定
1978年Grosse和Kempt,用交鎖髓內針治療所有股骨干骨折。交鎖髓內針上有斜行或橫行孔道,于骨折遠近端分別用1~2枚螺絲釘穿過孔道。應力通過完整骨、螺絲釘、髓內針、螺絲釘、完整骨的途徑傳導,骨折的壓應力,彎曲、扭轉應力得以控制,達到控制旋轉、重疊等移位。Grosse-kempt針通過螺釘鎖住近端及遠端骨皮質,遠端通過針分杈將骨松質鎖住。
(四)股骨干開放性骨折的治療
開放性骨折的處理原則前已論述。股骨開放骨折清創(chuàng)閉合傷口后,對粉碎骨折可行牽引治療,如同閉合骨折處理。有內固定適應證者,除傷口污染輕、傷后時間<8h,清創(chuàng)徹底者可于清創(chuàng)術后即行內固定外,一般宜于傷后10~14d間切口完全愈合后,行內固定手術。
【病因學】
多數骨折由強大的直接暴力所致,一部分骨折由間接暴力所致。前者多引起橫斷或粉碎性骨折,而后者多引起斜面或螺旋形骨折。兒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內出血可達500~1000ml。
股骨干上1/3骨折時,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產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遠骨折段則向后上、內移位。
股骨干中1/3骨折時,骨折端移位,無一定規(guī)律性,視暴力方向而異,若骨折端尚有接觸而無重疊時,由于內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
股骨干下1/3骨折時,由于膝后方關節(jié)囊及腓腸肌的牽拉,骨折遠端多向后傾斜,有壓迫或損傷腘動、靜脈的危險,而骨折近端內收向前移位。
【臨床表現】
一般有受傷史,傷后肢體劇痛,活動障礙,局部腫脹壓痛,有異?;顒?,患肢短縮。 X 線片檢查可以做出診斷。特別重要的是檢查股骨粗隆及膝部體征,以免遺漏,同時存在的其他損傷,如髖關節(jié)脫位,膝關節(jié)骨折和血管、神經損傷。
參看
關于“股骨干骨折”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