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木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胭木 | 中藥圖典 |
胭木 Yān Mù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解毒消腫。主蛇咬傷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 |
所屬卷:Wrightia R. Br.
所屬科:Apocynaceae
中文名:胭木
文獻(xiàn)來(lái)源:Wrightia tomentosa Roem.et Schult.(1819);Tsiang(1939),(1977);Ngan(1965).
Nerium tomentosum Roxb.(1814)nom.,(1832).descr.
描述字段:喬木,高達(dá)15米;小枝蒼白色至褐色,被短柔毛,具皮孔。葉橢圓形至闊橢圓形或闊卵圓形至闊倒卵圓形,長(zhǎng)6-18厘米,寬3.5—8.5厘米,頂端急尖至尾狀短尖,基部急尖,葉面被短柔毛至無(wú)毛,葉背被絨毛或密被柔毛;側(cè)脈每邊10-15條;葉柄長(zhǎng)3-10毫米,密被短柔毛。聚傘花序頂生,被短柔毛;總花梗長(zhǎng)0.5—2厘米;花梗長(zhǎng)1—1.5厘米;萼片闊卵形,長(zhǎng)約3毫米,兩面被短柔毛,內(nèi)面基部有卵圓形的腺體;花冠淡黃色至粉紅色或深紅色,輻狀至近輻狀,花冠筒長(zhǎng)3-7毫米,無(wú)毛,花冠裂片闊卵圓形至闊倒卵形,頂端鈍至圓形,具乳頭狀凸起;副花冠由10枚鱗片組成,鱗片頂端鋸齒形,比花藥短,無(wú)毛;雄蕊著生于花冠筒頂部,花藥伸出花冠筒之外,被短柔毛至無(wú)毛;心皮粘生,長(zhǎng)1.5毫米,無(wú)毛,花柱絲狀,柱頭頭狀。蓇葖果2個(gè)粘生,長(zhǎng)圓狀,長(zhǎng)14-21厘米,直徑3-4厘米,密生白色斑點(diǎn);種子線狀紡錘形,長(zhǎng)2厘米,頂端種毛長(zhǎng)3.5厘米。 花期5-10月,果期8月—翌年3月。
分布及生境:產(chǎn)勐臘、景洪、勐海、澄江等地;生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地溝谷林中或山腳潮濕疏林中。分布于廣西、貴州。印度、緬甸、泰國(guó)、馬來(lái)西亞也有。
|
關(guān)于“胭木”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wú)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