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臭椿皮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大果臭椿皮 | 中藥圖典 |
大果臭椿皮 Dà Guǒ Chòu Chūn Pí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清熱燥濕;解毒殺蟲。主痢疾;便血;崩漏;帶下;瘡癰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澀 |
【拼音名】 Dà Guǒ Chòu Chūn Pí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苦木科植物大果臭椿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 var.sutchuenensis (Dode)Rehd.et Wils. [A.sutchuenensis Dode]
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挖取根部,刮去粗皮,剝?nèi)「?a href="/w/%E7%99%BD%E7%9A%AE" title="白皮">白皮,切絲,曬干。
【原形態(tài)】 大果臭椿 落葉喬木,高10-30m。樹皮灰色或淡褐色,幼枝無(wú)毛,紅褐色,有光澤。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柄紫色,長(zhǎng)5-10mm;葉片卵狀披針形,通常較大,長(zhǎng)9-14cm,寬1.5-7.5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邊緣無(wú)纖毛,近基部?jī)蓚?cè)有粗齒1-2對(duì),每粗齒背面有1腺體?;ㄐ。s性,白色帶綠,排成多分枝的圓錐花序,長(zhǎng)35-50cm;花瓣長(zhǎng)約2.5cm,兩面均被柔毛,雄花有雄蕊10,長(zhǎng)于花瓣,花絲基部被粗毛;雌花中雄蕊短于花瓣,心皮5,花柱扭曲,粘合,柱頭5裂。翅果長(zhǎng)圓狀橢圓形,長(zhǎng)4.5-7cm,寬1.5-2cm,微帶紅褐色。種子1顆,位于翅果的近中部?;ㄆ?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700-2500m的路旁、溝邊雜木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
【化學(xué)成份】 根皮含樗苦素(ailanthin)及皂甙(saponin);木材含樹脂(resin),鞣質(zhì)(tannin),碳水化合物(carborhydrate)及香草醛(vanillin)等。
【性味】 苦;澀;涼
【功效與作用】 清熱燥濕;解毒殺蟲。主痢疾;便血;崩漏;帶下;瘡癰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大果臭椿皮”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wú)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