檵花葉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檵花葉 | 中藥圖典 |
檵花葉 Jì Huā Yè |
|
---|---|
別名 | 檵花葉 |
功效作用 | 清熱止瀉,活血止血。治暑熱瀉痢,扭閃傷筋,創(chuàng)傷出血,目痛,喉痛。 |
英文名 | leaf of Chinese Loropetalum |
始載于 | 《植物名實(shí)圖考》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涼 |
藥味 | 甘、苦 |
《中藥大辭典》:檵花葉
【出處】 《植物名實(shí)圖考》
【拼音名】 Jì Huā Yè
【化學(xué)成份】 葉含黃酮類、鞣質(zhì)和沒食子酸。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葉的提取物在試管內(nèi)對(duì)鏈球菌、葡萄球菌、傷寒及大腸桿菌等均有抑菌作用。莖、葉煎劑可作皮膚消毒劑。
【性味】 甘苦,涼。
①《福建民間草藥》:"甘苦,微溫。"
②《貴州民間藥物》:"味澀,性涼,無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止瀉,活血止血。治暑熱瀉痢,扭閃傷筋,創(chuàng)傷出血,目痛,喉痛。
①《植物名實(shí)圖考》:"搗爛敷刀刺傷,能止血。"
②《福建民間草藥》:"舒筋活血,解熱止瀉。治肚痛,閃筋,水瀉,胼胝,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或搗汁。外用:搗敷、煎水洗或含漱。
【附方】 ①治暑瀉:檵花莖葉七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
②治痢疾:棍木莖葉七錢。水煎,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五錢,調(diào)服。(《江西民間草藥》)
③治肚子作痛:鮮檵花葉和籽二至四錢。搓成團(tuán)。飯前用開水送服。
④治閃筋:鮮檵花葉一握,加燒酒搗爛,絞汁一杯,日服一二次。
⑤治外傷出血:鮮檵花葉一握,搗爛外敷。(③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⑥刀傷初起或已潰爛者,熱天最適宜:初傷者用茶葉水先洗,檵花嫩葉搗敷。若已化膿流黃水者,用此藥一兩,研為細(xì)末,調(diào)菜油涂上。(《貴州民間藥物》)
⑦治胼胝:鮮檵花葉一握,加紅糖搗勻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⑧治燒傷:檵木葉燒灰存性,麻油調(diào)涂。(《江西草藥》)
⑨治黃水瘡:檵木條樹枝燃燒,打刀煙(即將刀放在藥物燃燒的火焰上,收集其煙),取煙外涂患處,一天一次。(《貴州草藥》)
⑩治紫斑?。簷嬆觉r葉一兩,搗爛,酌加開水擂取汁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臨床應(yīng)用】 ①用作皮膚消毒劑
檵木(葉莖均可)500克,加水5000毫升,文火濃縮成500毫升,過濾備用。用于各種手術(shù)野消毒。觀察261例,除4例切口感染外(1例外傷性腸管破裂,3例化膿性闌尾炎穿孔并發(fā)腹膜炎),其他均系一期愈合。另有用50%的檵木液代替75%酒精和碘酒,作為靜脈、肌肉和皮下注射的皮膚消毒劑,據(jù)2700例的觀察,無1例感染。
②治療燒傷
取檵木鮮葉1公斤洗凈搗爛,加第2遍淘米水3公斤,攪拌過濾,濾液加熱后再加入15%茶油,裝瓶高壓消毒備用。用時(shí)先清創(chuàng),以消毒的毛筆蘸藥液涂抹于創(chuàng)面上,每15~30分鐘1次,創(chuàng)面干燥后,改為1~2小時(shí)1次,直至痂皮脫落。曾治Ⅰ~Ⅱ度燒傷、面積30%以下者26例,Ⅰ度和淺Ⅱ度一般7~10天痊愈。不留疤痕;深Ⅱ度者約經(jīng)2~3周痊愈,但留有疤痕。
③治療產(chǎn)后宮縮不良與出血
取本品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約含生藥5克),肌肉注射:每次~8毫升,每日~3次。對(duì)剖腹產(chǎn)后宮縮不良者,直接注射于宮體,每次~20毫升。臨床應(yīng)用109例,)06例取得明顯療效。一般注射后即出現(xiàn)宮縮,5~10分鐘出血逐漸停止。另有以檵木葉1兩、大血藤1兩,水煎,每日劑,兩次分服,治療各種類型子宮出血,據(jù)46例統(tǒng)計(jì),顯效者11例,有效者32例,無效者3例。
④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取新鮮檵木葉300克洗凈,加水至5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左右。成人每日3次,每次20毫升。觀察11例上消化道出血,均在3~14天內(nèi)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療效。治療中除個(gè)別病人稍有惡心、嘔吐現(xiàn)象外,無不良反應(yīng)。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檵花葉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shí)圖考》
【拼音名】 Jì Huā Yè
【英文名】 leaf of Chinese Loropetalum
【別名】 檵花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金縷梅科植物檵木的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oropetalum chinense( R. Br.) Oliv.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摘,曬干。置干燥外,防蛀。
【原形態(tài)】 檵木,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1-4m。樹皮深灰色;嫩枝、新葉、花序、花萼背面和蒴果均被黃色星狀毛。葉互生;葉柄長(zhǎng)2-3mm;托葉早落;葉片革質(zh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zhǎng)1.5-6cm,寬0.8-2cm,先端短尖頭,基部鈍,不對(duì)稱,全緣?;?-8簇生小枝端,無柄;花萼短,4裂;花瓣4,條形,淡黃白色;雄蕊4,花絲極短,花藥裂瓣內(nèi)鄭,藥隔伸出成刺狀;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極短。木質(zhì)蒴果球形,長(zhǎng)約1cm,褐色,先端2裂。種子2,長(zhǎng)卵形,長(zhǎng)4-5mm?;ㄆ?-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常生于向陽(yáng)山坡、路邊、灌木林、丘陵地及郊野溪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我國(guó)中部、南部及西南各地。
【性狀】 性狀鑒別,葉多皺縮卷曲,完整葉片展平后橢圓形或卵形,長(zhǎng)1.5-3cm,寬1-2.5cm;先端銳尖,基部稍偏斜,全緣或有細(xì)鋸齒;上面灰綠色或淺棕褐色,下面色較淺,兩面疏被短茸毛;葉柄被棕色蕁毛。氣微,味澀、微苦。
顯微鑒別,葉橫切面:上表皮細(xì)胞扁長(zhǎng)方形,外被角層,有單細(xì)胞非腺毛;下表皮細(xì)胞較小,外壁呈乳突狀;上、下表皮均有星狀毛,壁木化。柵欄組織細(xì)胞1-2列,有的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海綿組織亦有方晶。主脈為外韌型維管束,韌皮部外方有木化纖維束;薄壁細(xì)胞含草酸鈣方晶。
【化學(xué)成份】 檵木葉含槲皮素(quercetin)和鞣質(zhì)。另含沒食子酸(gallic acid)和黃酮類。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葉的提取物在試管內(nèi)對(duì)鏈球菌、葡萄球菌、傷寒及大腸桿菌等均有抑菌作用。莖、葉煎劑可作皮膚消毒劑。
【鑒別】 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50-60℃的水浴上加熱約為1h,濾過。取濾液點(diǎn)于濾紙上,噴酒0.12%溴麝香草酚藍(lán)的乙醇溶液,即在藍(lán)色背景中顯黃色斑點(diǎn)。
【性味】 味苦;澀;性涼
【功效與作用】 收斂止血;清熱解毒。主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產(chǎn)后惡露不凈;紫癜;暑熱瀉??;跌打損傷;創(chuàng)傷出血;肝熱目赤;喉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敷。煎水洗或含漱。
【附方】 ①治暑瀉: 檵花莖葉七錢,水煎服。(《江西民間草藥》)②治痢疾:檵木莖葉七錢。水煎,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五錢,調(diào)服。(《江西民間草藥》)③治肚子作痛:鮮檵花葉和籽二至四錢。搓成團(tuán)。飯前用開水送服。④治閃筋: 鮮檵花葉一握,加燒酒搗爛,絞汁一杯,日服一二次。⑤治外傷出血:鮮檵花葉一握,搗爛外敷。(③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⑥刀傷初起或已潰爛者,熱天最適宜:初傷者用茶葉水先洗,桃花嫩葉搗敷。若已化膿流黃水者,用此藥一兩,研為細(xì)末, 調(diào)菜油涂上。(《貴州民間藥物》)⑦治胼胝:鮮檵花葉一握,加紅糖搗勻外敷。(《福建民間草藥》)⑧治燒傷:根本葉燒灰存性,麻油調(diào)涂。(《江西草藥》)⑨治黃水瘡: 據(jù)木條樹枝燃燒,打刀煙(即將刀放在藥物燃燒的火焰上,收集其煙),取煙外涂患處,一天一次。(《貴州草藥》)⑩治紫斑病: 檵木鮮葉一兩,搗爛,酌加開水擂取汁服。(江西《草藥手冊(cè)》)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shí)圖考》:搗爛敷刀刺傷,能止血。
2.《福建民間草藥》:舒筋活血,解熱止瀉。治肚痛,閃筋,水瀉,胼胝,外傷出血。
3.《湖南藥物志》:治中暑,喉痛,風(fēng)熱目痛。
【臨床應(yīng)用】 1.用作皮膚消毒劑:檵木(葉莖均可)500g,加水5000ml,文火濃縮成500ml,過濾備用。用于各種手術(shù)野消毒。觀察261例,除4例切口感染外(1例外傷性腸管破裂,3例化膿性闌尾炎穿孔并發(fā)腹膜炎),其他均系一期愈合。另有用50%的檵木液代替75%酒精和碘酒,作為靜脈、肌肉和皮下注射的皮膚消毒劑,據(jù)270O例的觀察,無1例感染。
2.治療燒傷:取檵木鮮葉 1kg洗凈搗爛,加第2遍淘米水3kg,攪拌過濾,濾液加熱后再加入15%茶油,裝瓶高壓消毒備用。用時(shí)先清創(chuàng),以消毒的毛筆蘸藥液涂抹于創(chuàng)面上,每15-30分鐘1次,創(chuàng)面干燥后,改為1-2小時(shí)1次,直至癡皮脫落。曾治Ⅰ-Ⅱ度燒傷、面積30%以下者26例,Ⅰ度和淺Ⅱ度一般7-10天痊愈,不留疤痕;深 Ⅱ度者約經(jīng)2-3周痊愈,但留有疤痕。
3.治療產(chǎn)后宮縮不良與出血:取本品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約含生藥5g),肌肉注射:每次-8ml,每日-3次。對(duì)剖腹產(chǎn)后宮縮不良者,直接注射于宮體,每次-20ml。臨床應(yīng)用109例,106例取得明顯療效。一般注射后即出現(xiàn)宮縮,5-10分鐘出血逐漸停止。另有以檵木葉 1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reata Rehd et Wils.) 1兩,水煎,每日劑,兩次分服,治療各種類型子宮出血,據(jù)46例統(tǒng)計(jì),顯效者11例,有效者32例,無效者3例。
4.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取新鮮檵木葉300g洗凈,加水至5000ml,煎至1000ml左右。成人每日3次,每次ml。觀察11例上消化道出血,均在3-14天內(nèi)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療效。治療中除個(gè)別病人稍有惡心、嘔吐現(xiàn)象外,無不良反應(yīng)。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檵花葉”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