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放線菌病
醫(y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傳染病 >> 深部真菌病 >> 放線菌病 |
病理學 |
|
放線菌病(actinomycosis)主要是以色列氏放線菌(actinomyces israeli)引起的一種慢性化膿性炎癥。根據(jù)現(xiàn)代的生物學分類,放線菌不屬于真菌而屬于一種厭氧細菌。由于它所引起的病變與霉菌病相似,以及按照過去的習慣,通常仍將放線菌病與真菌病一起敘述。放線菌有細胞壁,其化學成分與細菌相似,沒有核膜。菌體呈細絲狀,與真菌相似,菌絲的粗細與普通桿菌相似,一般直徑不超過1μm。菌絲分支,可斷裂為桿狀。放線菌的種類很多。在自然界分布極廣,空氣、土壤、水源中都有放線菌存在。少數(shù)菌株對人類有致病性,其中最主要的為以色列氏放線菌。以色列氏放線菌是人口腔正常菌群中的腐物寄生菌,在撥牙、外傷或其它原因引起口腔粘膜損傷時,放線菌可由傷口侵入。也可通過吞咽或吸入帶菌物質(zhì)進入胃腸或肺。因此放線菌病主要發(fā)生于頸面部和胸腹器官。
【病理變化】
放線菌病和病變?yōu)槁曰撔匝装Y。局部組織水腫,有大量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其間逐漸出現(xiàn)許多大小不等的壞死區(qū),形成多數(shù)小膿腫,周圍纖維組織增生。膿腫大小不等,常相互融合,并向鄰近組織蔓延,形成許多竇道和瘺管。膿腫壁和竇道周圍肉芽組織內(nèi)有大量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有時并有少數(shù)多核巨細胞,部分可見大量吞噬脂類的巨噬細胞,因此肉眼觀常帶黃色。放線菌在膿腫壁、竇道壁和膿腔內(nèi)繁殖,形成菌落。有時肉眼可見膿液內(nèi)有細小的黃色顆粒,直徑約1~2mm,稱為“硫黃顆?!?。取硫黃顆粒直接壓片或在組織切片中可見顆粒由分支的菌絲交織而成。在HE染色的組織切片中,顆粒中央部分染藍紫色,周圍部分菌絲排列成放線狀,菌絲末端常有膠樣物質(zhì)組成的鞘包圍而膨大呈棒狀,染伊紅色,所以稱為放線菌(圖18-36)。
圖18-36 放線菌病
病灶中的“硫黃顆?!?,周圍部分菌絲排列成放線狀。菌絲末端膨大呈棒狀
有時組織切片中菌絲不明顯,可作革蘭染色,放線菌菌絲體為革蘭陽性,膠樣鞘為革蘭陰性,據(jù)此可確診為放線菌病。
放線菌病常同時合并其他細菌感染。病變常遷延不愈。一處病變纖維化,附近可出現(xiàn)新的病灶,再形成膿腫。日久后可引起大量組織破壞和瘢痕形成。頸面部放線菌病最多見,約占放線菌病總數(shù)的一半。病原菌常在口腔粘膜損傷(如撥芽等)時侵入。病變多發(fā)生在頜骨附近。早期,牙齦及鄰近軟組織腫脹、質(zhì)硬、表面皮膚暗紅色,以后液化形成膿腫。病變向周圍組織擴展,形成多數(shù)膿腫,彼此溝通形成竇道,并常穿破皮膚形成瘺管。病變并可侵犯頜骨引起骨膜炎和骨髓炎,嚴重者可進一步擴展到顱骨、腦膜及腦。
腹內(nèi)放線菌病多發(fā)生于闌尾和結(jié)腸,在粘膜下層形成小膿腫。病變常穿透腸壁引起局限性腹膜炎,并可侵入鄰近腸袢、腹膜后組織和腹壁,形成排膿的竇道。有時并可通過淋巴管或血道、或直接蔓延到肝引起多發(fā)性肝膿腫,進一步可引起膈下膿腫,最后可破入胸腔引起胸腔內(nèi)感染。感染也可沿腰肌蔓延到腎周圍組織和腰椎,并可引起腰肌膿腫。
胸內(nèi)放線菌病因吸入放線菌引起,或由腹部放線菌病蔓延而來,常形成肺膿腫,逐漸擴散可形成肺胸膜瘺或膿胸。進一步可侵犯胸壁及肋骨,引起胸壁瘺管。有時可蔓延到心包引起化膿性心包炎。
參考
毛霉菌病 | 寄生蟲病 |
關(guān)于“病理學/放線菌病”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